脂劑的分類,如何選用脫脂劑?
從脫脂劑的組成上將脫脂劑分為三類:一是有機脫脂劑,如煤油、汽油、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等脫脂劑,這些脫脂劑只是粗脫脂,不能脫脂后直接龜鍍。第二類是水基脫脂劑,采用無機堿、鹽與表面活性劑組成。這類脫脂劑是電鍍脫脂劑的主體。第三類是無機和有機物的混合脫脂劑,又稱乳化液脫脂。它是以表面活性劑為主,加入煤油或汽油與水形成乳液,生產(chǎn)上應用較少。
在電鍍加工過程中,應用最多的還是水基脫脂劑。它是由堿金屬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硅酸鹽和表面活性劑組成。主要用于化學脫脂,也少量用于電解脫脂和超聲波脫脂。
根據(jù)化學脫脂原理不同,將這種脫脂劑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皂化脫脂,金屬表面的油污和脫脂劑中的堿性物質(zhì)發(fā)生皂化反應,最終將油脂變成能溶于水的脂肪酸鹽,以達到脫脂的目的。這類脫脂劑對油脂有一定的選擇性。例如動物油和植物油都可發(fā)生皂化反應。但對于礦物油,這種脫脂劑卻無能為力。這就需要第二類脫脂劑一乳化脫脂劑。
在第一類脫脂劑中加入具有乳化油脂作用的表面活性劑就變成了第二類乳化脫脂劑。在無機鹽、堿(例如碳酸鈉、氫氧化鈉)的協(xié)同作用下,表面活性劑將油脂乳化并分散到水當中,使金屬表面油脂得以去除。
第三類脫脂劑是置換型脫脂劑。其組成與第二類乳化脫脂劑大同小異。區(qū)別在于表面活性劑的不同。這類脫脂劑具有很強的滲透能力。它先是靠表面活性分子滲透到油脂與金屬表面并將其隔開。油脂在重力的作用下脫離金屬界面浮出。
三類脫脂劑的脫脂原理各不相同,但脫脂結(jié)果是一樣的。以經(jīng)濟角度分析,皂化脫脂的缺點是需要較高的溫度,能源浪費較大,一般要在70℃以上才能去油,且對礦物油效果很差。乳化脫脂對油脂的限制較小,可以使用較低一些溫度,一般在50~70℃即可。而置換脫脂可以使用較低的溫度,一般在10~50℃下使用。但置換脫脂劑對蠟類去除效果不佳,在常溫下不能去除石蠟、凡士林、拋光膏等油脂。但置換脫脂劑對大多礦物油還是很有效果的。它的最大優(yōu)點不僅是脫脂快,更重要的是節(jié)能。
雖然我們介紹了上述三類脫脂劑的性能、脫脂原理,但它們卻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舉例來說,水中加入氫氧化鈉、碳酸鈉、磷酸鈉(還可再加入硅酸鈉)就配成了皂化型脫脂劑。當這種脫脂劑溫度升至70℃以上使用時,油脂就和脫脂劑發(fā)生皂化反應。在這種脫脂劑中加入表面活性劑,例如:OP-10,將溫度達到50~70℃之間,這時的油脂便會被乳化劑乳化后除去,這時的脫脂劑就變成了乳化型脫脂劑(第二類脫脂劑)。在這種脫脂劑中再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劑,就可以變成置換型脫脂劑,可以在10~50℃之間使用。
我們選擇脫脂劑前應先了解所脫脂脂的種類。如果是蠟質(zhì)油脂,比如拋光膏、拉伸油、凡士林等,應選擇乳化脫脂劑為佳。這時若使用70℃以上高溫,再配合超聲波,其效果更好。如果是普通油脂,則最好選擇置換型脫脂劑,可使在室溫下脫脂,節(jié)能明顯。
如果零件表面浮灰較多,則應在化學脫脂后再補充電解脫脂,或采用擦洗脫脂。
還可以選擇一種置換型脫脂劑,采用不同溫度下去除不同油脂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在高溫下要使用較低濃度,否則會有表面活性劑物質(zhì)析出粘在零件上更難以去除而造成麻煩。
在使用脫脂劑時,不僅要注意它的性能,還應考慮到經(jīng)濟因素。脫脂劑的使用壽命是決定成本的主要因素。脫脂劑的壽命由長到短的順序是:置換型>乳化型>皂化型。